记录一下复习数电的过程。
第一章 数制与码制
常用的数制:十进制、二进制、八进制、十六进制
任意进制(N进制)数展开成十进制数公式
D=∑kiNi
ki 是第 i 位的系数
(101.11)2=1×22+0×21+1×20+1×2−1+1×2−2=(5.75)10
十进制(Decimal) | 二进制(Binary) | 八进制(Octal) | 十六进制(Hexadecimal) |
---|
00 | 0000 | 00 | 0 |
01 | 0001 | 01 | 1 |
02 | 0010 | 02 | 2 |
03 | 0011 | 03 | 3 |
04 | 0100 | 04 | 4 |
05 | 0101 | 05 | 5 |
06 | 0110 | 06 | 6 |
07 | 0111 | 07 | 7 |
08 | 1000 | 10 | 8 |
09 | 1001 | 11 | 9 |
10 | 1010 | 12 | A |
11 | 1011 | 13 | B |
12 | 1100 | 14 | C |
13 | 1101 | 15 | D |
14 | 1110 | 16 | E |
15 | 1111 | 17 | F |
数制转换
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
除二取余(整数部分)、乘二取整(小数部分)
二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
4位二进制数看作一个整体,用一位等值的十六进制数替代
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
将每一位十六进制数用等值的4位二进制数替代
二进制转换为八进制
3位二进制数看作一个整体,用一位等值的八进制数替代
八进制转换为二进制
将每一位八进制数用等值的3位二进制数替代
反码、补码和补码运算
二进制 N 的反码 (N)INV 定义
(N)INV={N(2n−1)−NN>0N<0
将N中每一位的1改为0、0改为1,就得到反码,符号位除外
二进制负数的补码等于它的反码加1
十进制数 | 二进制原码 | 二进制反码 | 二进制补码 |
---|
+7 | 0111 | 0111 | 0111 |
+6 | 0110 | 0110 | 0110 |
+5 | 0101 | 0101 | 0101 |
+4 | 0100 | 0100 | 0100 |
+3 | 0011 | 0011 | 0011 |
+2 | 0010 | 0010 | 0010 |
+1 | 0001 | 0001 | 0001 |
+0 | 0000 | 0000 | 0000 |
-1 | 1001 | 1110 | 1111 |
-2 | 1010 | 1101 | 1110 |
-3 | 1011 | 1100 | 1101 |
-4 | 1100 | 1011 | 1100 |
-5 | 1101 | 1010 | 1011 |
-6 | 1110 | 1001 | 1010 |
-7 | 1111 | 1000 | 1001 |
-8 | 1000 | 1111 | 1000 |
规定用1000作为-8的补码,而不用来表示-0
用二进制补码运算时要舍弃产生的进位。
竖式运算 | 二进制补码运算 | 竖式运算 | 二进制补码运算 |
---|
+13 +10 | 0 01101 0 01010 | +13 -10 | 0 01101 1 10110 |
+23 | 0 10111 | +3 | (1)0 00011 |
-13 +10 | 1 10011 0 01010 | -13 -10 | 1 10011 1 10110 |
-3 | 1 11101 | -23 | (1)1 01001 |
几种常见的编码
种类 | 8421码(BCD代码) | 余3码 | 2421码 | 5211码 | 余3循环码 | 格雷码 |
---|
0 | 0 0 0 0 | 0 0 1 1 | 0 0 0 0 | 0 0 0 0 | 0 0 1 0 | 0000 |
1 | 0 0 0 1 | 0 1 0 0 | 0 0 0 1 | 0 0 0 1 | 0 1 1 0 | 0001 |
2 | 0 0 1 0 | 0 1 0 1 | 0 0 1 0 | 0 1 0 0 | 0 1 1 1 | 0011 |
3 | 0 0 1 1 | 0 1 1 0 | 0 0 1 1 | 0 1 0 1 | 0 1 0 1 | 0010 |
4 | 0 1 0 0 | 0 1 1 1 | 0 1 0 0 | 0 1 1 1 | 0 1 0 0 | 0110 |
5 | 0 1 0 1 | 1 0 0 0 | 1 0 1 1 | 1 0 0 0 | 1 1 0 0 | 0111 |
6 | 0 1 1 0 | 1 0 0 1 | 1 1 0 0 | 1 0 0 1 | 1 1 0 1 | 0101 |
7 | 0 1 1 1 | 1 0 1 0 | 1 1 0 1 | 1 1 0 0 | 1 1 1 1 | 0100 |
8 | 1 0 0 0 | 1 0 1 1 | 1 1 1 0 | 1 1 0 1 | 1 1 1 0 | 1100 |
9 | 1 0 0 1 | 1 1 0 0 | 1 1 1 1 | 1 1 1 1 | 1 0 1 0 | 1101 |
权 | 8 4 2 1 | | 2 4 2 1 | 5 2 1 1 | | |
格雷码最大的优点在于当它按照编码顺序一次变化时,相邻两个代码之间只有一位发生变化。这样在代码转换的过程中就不会产生过渡“噪声”。
第二章 逻辑代数基础
三种基本运算:与(AND)、或(OR)、非(NOT)
与运算:Y=A⋅B
或运算:Y=A+B
非运算:Y=A′
异或运算:Y=A⊕B=A⋅B′+A′⋅B
同或运算:Y=A⊙B=A⋅B+A′⋅B′
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
序号 | 公式 | 序号 | 公式 |
---|
1 | 0⋅A=0 | 10 | 1′=0;0′=1 |
2 | 1⋅A=A | 11 | 1+A=1 |
3 | A⋅A=A | 12 | 0+A=A |
4 | A⋅A′=0 | 13 | A+A=A |
5 | A⋅B=B⋅A | 14 | A+A′=1 |
6 | A⋅(B⋅C)=(A⋅B)⋅C | 15 | A+B=B+A |
7 | A⋅(B+C)=A⋅B+A⋅C | 16 | A+(B+C)=(A+B)+C |
8 | (A⋅B)′=A′+B′ | 17 | A+B⋅C=(A+B)⋅(A+C) |
9 | (A′)′=A | 18 | (A+B)′=A′⋅B′ |
公式(8)和公式(18)是德摩根定理,也称为反演率。
序号 | 公式 |
---|
21 | A+A⋅B=A |
22 | A+A′⋅B=A+B |
23 | A⋅B+A⋅B′=A |
24 | A⋅(A+B)=A |
25 | A⋅B+A′⋅C+B⋅C=A⋅B+A′⋅C A⋅B+A′⋅C+BCD=A⋅B+A′⋅C |
26 | A⋅(A⋅B)′=A⋅B′;A′⋅(AB)′=A′ |
21:A+A⋅B=A(1+B)=A
22:A+A′⋅B=(A+A′)⋅(A+B)=A+B
23:A⋅B+A⋅B′=A(B+B′)=A⋅1=A
24:A⋅(A+B)=A⋅A+A⋅B=A+A⋅B=A⋅(1+B)=A
25:
A⋅B+A′⋅C+B⋅C=A⋅B+A′⋅C+B⋅C(A+A′)=A⋅B+A′⋅C+A⋅B⋅C+A′⋅B⋅C=A⋅B⋅(1+C)+A′⋅C⋅(1+B)=A⋅B+A′⋅C
26:A⋅(A⋅B)′=A⋅(A′+B′)=A⋅A′+A⋅B′=A⋅B′
A′⋅(AB)′=A′⋅(A′+B′)=A′⋅A′+A′⋅B′=A′+A′⋅B′=A′(1+B′)=A′
基本定理
代入定理:在任何一个包含变量A的逻辑等式中,若以另外一个逻辑式代入式中所有A的位置,则等式仍然成立。
反演定理:对于任意一个逻辑式Y,若将其中所有的“ ⋅ ”换成“ + ”,“ + ”换成“ ⋅ ”,0换成1,1换成0,原变量换成反变量,反变量换成原变量,则得到的结果就是Y′。
对偶定理:若两逻辑式相等,则它们的对偶式也相等
对于任何一个逻辑式Y,若将其中的“ ⋅ ”换成“ + ”,“ + ”换成“ ⋅ ”,0换成1,1换成0,则得到一个新的逻辑式YD,这个YD 就称为Y的对偶式,或者说它们互为对偶式。
逻辑函数的两种标准形式
最小项和最大项
最小项 | 使最小项为1的变量取值 | 对应的十进制数 | 编号 |
---|
| A B C | | |
A′B′C′ | 0 0 0 | 0 | m0 |
A′B′C | 0 0 1 | 1 | m1 |
A′BC′ | 0 1 0 | 2 | m2 |
A′BC | 0 1 1 | 3 | m3 |
AB′C′ | 1 0 0 | 4 | m4 |
AB′C | 1 0 1 | 5 | m5 |
ABC′ | 1 1 0 | 6 | m6 |
ABC | 1 1 1 | 7 | m7 |
最大项 | 使最大项为0的变量取值 | 对应的十进制数 | 编号 |
---|
| A B C | | |
A+B+C | 0 0 0 | 0 | M0 |
A+B+C′ | 0 0 1 | 1 | M1 |
A+B′+C | 0 1 0 | 2 | M2 |
A+B′+C′ | 0 1 1 | 3 | M3 |
A′+B+C | 1 0 0 | 4 | M4 |
A′+B+C′ | 1 0 1 | 5 | M5 |
A′+B′+C | 1 1 0 | 6 | M6 |
A′+B′+C′ | 1 1 1 | 7 | M7 |
最大项和最小项存在的关系:Mi=mi′
逻辑函数的最小项之和形式
Y=ABC′+BC=ABC′+(A+A′)BC=ABC′+ABC+A′BC=m3+m6+m7=∑m(3,6,7)
首先将给定的逻辑函数式化为若干乘积项之和的形式,然后再利用基本公式A+A′=1将每个乘积项中缺少的因子补全,即可将与或的形式化为最小项之和的标准形式
逻辑函数的最大项之积形式
Y=A′B+AC=(A′B+A)(A′B+C)=(A+B)(A′+C)(B+C)=(A+B+CC′)(A′+BB′C)(AA′+B+C)=(A+B+C)(A+B+C′)(A′+B+C)(A′+B′+C)=∏M(0,1,4,6)
首先我们把任何一个逻辑函数式化成若干多项式相乘的或与形式,然后再利用基本公式AA′=0将每个多项式中缺少的变量补齐,就可以将函数式的或与形式化成最大项之积的形式
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
公式化简法
卡诺图化简法